
(一)蛇的捕捉方法
当发现蛇后,悄悄接近,用蛇钳叉口对准蛇颈(如蛇过小,可将蛇叉倾斜),张开把柄,迅速钳住,然后送入装蛇的采集箱内。也可迅速用蛇叉叉口压住蛇的颈部,再用手捉住头颈部,或先用脚踏住头,再用手捏住颈部,直接装入采集箱。
有相当经验的人可徒手捕捉。下面是一首江西山区群众的捕蛇口诀:“一顿二叉三踏尾,扬手七寸莫迟疑,顺手松动脊椎骨,捆成缆把挑着回”。意思是当发现蝮亚科(Grotalinae)毒蛇时,先悄悄接近它,然后脚一顿,造成振动,使蛇突然受惊游动,趁势下蹲,迅速抓住蛇颈;立即踏住蛇尾,用劲拉直蛇体,松动脊椎骨,使它暂时失去缠绕能力而成瘫痪状态;然后将蛇体卷好,用绳扎牢其颈和蛇体,放入容器中或用棍棒挑着回去。这种方法,一般无经验的人不能采用。
(二)捕蛇须知
捕蛇时要注意预防毒蛇咬伤。万一被咬伤应按毒蛇识别与急救方法及时处理,到医院治疗。另外,捕蛇时不能一人单独行动,必需有2-3人互相配合。如被蛇缠住手或脚,不要惊慌,仍然紧握其颈不放,设法松开。不得已时可由另一人帮助解脱。如遇蛇逃窜或有进攻行为时,来不及使用捕蛇工具,可用任何物件打击蛇的身体前部,心脏所在之处,这就是一般人说的:“打蛇打在七寸里”。
(三)毒蛇的识别与急救
毒蛇一般并不主动伤人,但被人畜不慎触动或被捕捉时,常常造成伤害。因此,学习识别毒蛇咬伤后的急救知识,对野外工作人员很有必要。
1、毒蛇的毒腺与毒牙
毒蛇的毒腺位次于头部两侧口角上方,毒腺常呈袋形或梨形。蛇毒就是毒腺分泌出来的毒液,毒液的颜色常因种类而异。金环蛇和眼镜王蛇的毒液为金黄色;蝰蛇和蝮蛇是橙黄色;眼镜蛇为淡黄色;银环蛇为乳白色;竹叶青为绿色毒液。新鲜的毒液具挥发性和弱酸性,有臭味,放置一昼夜会失去毒性。毒液经真空干燥后妥善保存,则15-25年毒性仍不失效。
毒牙着生在上颌的前方或后方。有纵沟(沟牙)或管(管牙)与毒囊相通。当咬到人或动物时,毒汁就沿着毒牙的纵沟或小管流出,注入动物体内引起中毒。有的毒蛇如眼镜王蛇、尖吻蝮(五步蛇),甚至一张开口就可喷射出毒液。
2、我国10种剧毒蛇的简明识别
据现有资料,在我国分布有近50种毒蛇。现将其中10种剧毒蛇分布的地区、生态习性及形态特征,用表简介,供识别时参考。
表 我国10种剧毒蛇的识别
毒蛇名称 |
分布范围 |
生态习性 |
形态特征 |
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
甘肃文县及长江流域以南 |
山区森林、竹林或山溪旁灌木丛中 |
体以绿色为主,侧具一条白色或红白各半的纵线;尾后端焦红色,眼睛红色,有颊窝,头大、三角形,头背具小鳞片 |
白唇竹叶青 (T.albolabris) |
北纬25度以南低海拔地区,东部可达福建北部 |
平原、丘陵灌木杂草丛中 |
与竹叶青形态特征相同,只是鼻鳞与上唇鳞愈合或仅有不完整的鳞沟 |
烙铁头 (T.mucrosquamatus) |
向北至北纬35度;以四川盆地边缘及福建武夷山区较多 |
丘陵及山区较多,于傍晚活动 |
背棕褐色,正中有一行紫棕色粗大逗点状斑,有时前后连续呈波纹,有颊窝,头大、三角形、头背具小鳞片 |
尖吻蝮 (Agkistrodon acutus) |
长江沿岸与北纬25度之间,西止贵州西南,东迄沿海各省及台湾省 |
山区溪边阴湿处,多于傍晚活动 |
背暗褐色,有一行约二十余个浅褐色文武大斑块,有颊窝,头大、三角形,头背具大形对称鳞片,吻尖翘出 |
蝮蛇 (A.halys) |
除青藏高原及南岭山系以南,僵各地都有 |
平原及丘陵、山区都有 |
背灰褐色,有二行深色圆斑,左右交错,有的地方彼此,连续有颊窝,头略呈三角形,头背具大形对称鳞片 |
蝰蛇 (Vipera russelii siamensis) |
广西、广东、福建东南、台湾省 |
丘陵及低山较多,昼夜均可遇,受惊时常“呼呼”作响 |
背棕色,有三行深色大圆斑,无颊窝,头长,吻宽圆,头背老师起棱小鳞片 |
眼镜蛇 (Naja naja) |
长江以南及台湾省 |
平原、丘陵及山区都有,多于白天活动 |
体黑或黑褐色,背面有时可见白色细横纹,幼蛇尤明显,前半身可竖立,颈可彭扁,颈背有白色眼镜样斑纹 |
眼镜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
基本上分布于南岭山系以南,向北浙江南部 |
山区森林边缘,多于白天活动 |
北面前半黑褐、有黑横纹;后背黑色网纹显著,显黑褐色横斑,前半身可竖立,颈可膨扁,颈背无眼镜斑,头背有一对大枕鳞 |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
与眼镜蛇的分布大致相同 |
平原、丘陵或低山水域附近,多于傍晚活动 |
背色黑,有多数白横纹,背鳞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
金环蛇 (B.fasciatus) |
与眼镜王蛇分布大致相同 |
山区水域附近,多于晚上活动 |
体具黑黄相间的宽大环纹,背鳞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
3、蛇伤中毒及毒蛇咬伤的鉴别
(1)蛇伤中毒的症状:根据蛇毒的性质可分为神经性毒,血循性毒及混合性毒三种。神经性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被咬伤后伤口不红不肿,不十分痛,而有麻痹感觉。不久便会出现头晕、精神倦怠,呼吸困难,麻木,直到昏迷,自主呼吸停止,以致死亡。这种中毒症状,一般是有前沟牙的银环蛇、金环蛇咬伤引起的。血循性毒主要作用于伤者的血液循环系统,咬伤后伤口及伤肢主要症状有急剧肿胀,起或变黑,以后细胞和组织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有时恶寒战栗,时而发热,严重时内脏出血,最后引起心脏、肾功能衰竭而死。这种中毒症状,一般是具管牙类的蝰蛇、尖吻蝮、竹叶青等咬伤所引起。混合性毒兼有上述两者症状,如蝮蛇、眼镜蛇咬伤就会引起混合性中毒症状。
(2) 毒蛇与无毒蛇咬伤的鉴别:毒蛇咬伤的伤口,绝大多数情况下留有2个大而深的牙痕,由于毒牙之后还有预备牙以及咬人时的角度不同,故有时可以见到1、3或4个牙痕。
无毒蛇咬伤的伤口,局部留有4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伤口出血不多,且很快就会止血结痂,周围没有肿胀,或仅有轻微红肿。
4、毒蛇咬伤急救
(1)应保持镇静:不要奔跑,放低伤口部位。如神经紧张会使备注循环加速,毒素也会加速散布全身。
(2) 立即结扎:被毒蛇咬伤后,需迅速用绳带、手帕或从衣服上撕下布条扎在伤口的上端(近心脏的一端)。阻止蛇毒向全身扩散。结扎时间不能过长,约20分钟左右可放松一次,约经3分钟后再扎起来,以免血液循环受阻,形成局部组织坏死。也可利用流动泉水或小溪流水反复冲洗伤口。
(3)排毒和破坏蛇毒:最好用双氧水或千分之一高锰酸钾清洗留在伤口表面的毒液,也可用冷开水或食盐水。用清洁的小刀或其它利器剥开伤口(如被尖吻蝮和蝰蛇等具出血性的毒蛇咬伤,则不适用扩伤排毒法),从伤口周围向伤口挤压排毒20-30分钟。有条件还可用火罐拔出毒液。也可用6-8根火柴,同时点燃,烧灼伤口,破坏蛇毒。
(4) 敷药和服药:按蛇药说明书敷以蛇药或服以蛇药。切勿用止血药物止血。最好注射抗蛇毒血清。
(5) 及时送往医院:在野外采取上述急救措施后,不能认为已安然无恙,还应送进医院观察治疗。
(四)蜥蜴的采集
我国产的蜥蜴大多数是小型种类,分布广泛。其中:少数种类生活在寒冷或干燥的荒漠区域,如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和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有的种类在屋舍的天花板或墙壁上窜动,如无蹼壁虎;有的滑翔于树枝之间,如斑飞蜥(Draco maculatus);有的潜伏在岩石缝隙里或隐藏于草丛中,如草蜥(Takydromus);还有能在沙面迅速爬行的沙蜥(Phrynocephalus)。了解它们的栖息地点和生活习性,有利于采集。我国产的蜥蜴均无毒,故一般可用手捕捉,或采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捕捉。
1、软树条扑打
待看准蜥蜴后一般可采用柔软的树枝迅速扑打蜥蜴的头部或体躯,使其暂受震不能活动,随即拾起放入容器内。在沙地或平地上,可用带叶枝条扑打,因其面积大,易于打中,又不易损坏鳞片或体躯。
2、活套法
用一根长约2米的竹竿(或两根笮竿连接起来)。其末端结一马尾或尼龙丝的活套。当遇见蜥蜴,待它抬头凝视异物时,乘机将竹竿轻轻伸出去,套住颈部,立刻拉回,或摇动马尾套,挑逗蜥蜴,待其仰头时,迅速将活套对准蜥蜴头部扣下,即提起拉回。此法主要适于捕捉树上活动的种类。
3、蝇拍追捕或用小网扣捕
此法对捕捉小型蜥蜴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4、诱钓法
对栖于石缝的种类使用诱饵垂钓(只要一、二尺长的棉线系上昆虫即可)方法简单,效果也不错。
(五)乌龟的捕捉
乌龟一般在11月,即温度在10℃以下时进入冬眠。冬眠时静卧在池塘底的淤泥中,或长有杂草的松软土壤中,不食不动。翌年4月出蛰,当温度上升至15℃以上时,开始正常活动,并大量取食。乌龟在水中以小鱼、小虾、螺类为食,也常上陆觅食。5-8月常于黄昏或黎明爬到沙滩或泥滩上产卵,挖掘直径8-12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小穴产卵于其中,每年可产3-4次。因此,可以根据乌龟的活动规律,利用它到陆地上来觅食或产卵的习性加以捕捉。其方法是,将捣碎的菜子饼撒在乌龟经常出入的田埂或池塘边。到夜晚,由于菜子饼散发的香味引诱乌龟前来报食,这时可借手电或其他照明工具的光亮进行捕捉。
(六)鳖的捕捉
鳖为我国江河、湖泊、池塘和水库中的广布种。我们只要掌握它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也容易捉到。在福建永定县有一首专讲鳖活动规律的歌谣:“春天发水走上滩,夏日炎炎柳荫潜;秋季凉了入石洞,冬季寒冷钻深潭”。它的意思是:春天,溪水深浊,久居深潭的鳖开始积极活动,白天爬至浅滩寻觅食物。夏季气温增高,便常在柳树下,岸边上,草丛中或溪流弯曲浮柴及垃圾处乘凉,也经常钻进泥沙下3-4厘米左右的深处。秋天气温下降,钻进深潭边缘的沙石之下或石洞中。冬天,因气候变冷,大多潜入深潭,或钻进浅滩沙中,不易发现它们。因此捉鳖时机以夏、秋两季为宜。
欲捉鳖首先要寻找水中有无鳖进食后剩下的碎螺壳和象鼠粪一样的鳖粪,也可根据溪流岸边,或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有无留下鳖爬行的足迹,以辨别是否有鳖及其活动的方向。若在平展的泥沙上,有隆起的松散新泥沙,呈弯月状或八字形,这就是鳖钻在泥沙中留下的痕迹。可用钝头铁叉或棍棒试探戳敲,如触到鳖甲,有滑溜溜的感觉,并可听到一种“卜卜”的响声。此时应迅速用脚踏住,用手摸到鳖后脚胯下两个凹进部位,即可捉住。钻入洞中的鳖,总是头朝里,尾向外,伸手抓住后腿,可从洞中拖出。在洪水季节,河水混浊,鳖多在水面活动,鼻孔向上露出水面,很容易发现。可在长竹竿上捆扎筛或扒网捞捕,但效果不好。
(七)爬行动物的鉴别
我国爬行纲动物有:龟鳖目24种,蜥蜴目117种,蛇目173种,鳄目1种。现将各目的主要鉴别依据和常见种的识别特征分述如下:
1、龟鳖目的鉴别依据
龟鳖目的分类鉴别,科和亚科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四肢形状和表皮结构;属种的鉴别还要依据背、腹甲骨板和盾片(角质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头部皮肤或鳞片的征状,韧带组织的有无,吻突的长短等。
龟壳背甲和腹甲各盾片与骨板更是常用的分类特征(图3-1)
2、蜥蜴目的鉴别依据
蜥蜴目的鉴别除依据骨骼特征和体表被覆的鳞被征状外,鼻孔的位置、耳孔的大小、四肢发达的程度、指趾的形态及结构,股窝、蹊鼠窝或肛窝的有无等,都是分类鉴别的标志。
蜥蜴目各属种的鳞片大小形状、数目和排列情况比较稳定,是分类鉴别的主要依据。头部各鳞片的位置和名称见(图3-2)。
体鳞片的特点:
(1)方鳞:身体腹面鳞片大文武,如蜥蜴科。
(2)圆鳞:身体背腹面鳞片近于圆形,如石龙子科。
(3)粒鳞:鳞小而略圆,平铺排列,如壁虎科。
(4)棱鳞:鳞片上面具有突起的棱,如草蜥属的背鳞。
(5)锥鳞:鳞耸立呈锥状,如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头两侧后下方的大鳞。
(6)棘鳞(棘):鳞耸立呈刺状者,如鬣蜥科常具有的眶后棘。
(7)鬣鳞:仅次于颈、背中央,呈纵行竖立的侧扁鳞片,常见于鬣蜥科的种类。
(8)板鳞:仅次于雄性肛前或腹中央有一团较大而颜色略异的鳞,见于鬣蜥属。
其他结构特征:
(1)睑窗:下眼睑中央的无鳞透明区,如滑蜥属(Leiolopisma)
(2)瓣突:耳孔边缘鳞片突出部分所形成的叶状物如石龙子。
(3)喉囊:咽喉部皮肤突出所形成的带状结构。
(4)颈侧囊:颈侧皮肤形成的囊状结构。
(5)喉褶:喉部横行的皮肤褶,褶缘具细鳞。
(6)喉部横行皮肤褶,褶缘具一排突出的大鳞。
(7)在肩前所形成的皮肤皱褶,如鬣蜥科某些属种。
(8)飞蜥体侧皮肤形成的膜状物,有肋骨支持,借以作滑翔活动。
(9)与股窝:仅次于肛前或股部腹面鳞片上的小窝,如壁虎科某些种和鬣蜥科某些属种。
(10)瓣:指、趾腹面排列盛行的皮肤褶襞,如壁虎科。
3、目的鉴别依据
蛇目分类上,科与亚科的鉴别主要依据骨骼的构造和牙齿的特点;对属与种的鉴定,主要依据鳞片的形态、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色斑的特点,以及外部器官如鼻孔的大小与位置、眼的大小、瞳孔的形状、雄性交接器的结构等。蛇类鳞片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等,是鉴别属种的主要依据。
(1)鳞片的位置和名称如图3-3。
(2)尾部的鳞片
腹鳞:躯干腹面、肛鳞之前,正中的一行较宽大的鳞片,统称腹鳞。在少数种类没有明显的腹鳞,如盲蛇科,周身鳞被大小一致。
肛鳞:覆于肛孔之外或肛孔前方的鳞片称肛鳞。一般为单片或纵分的二片(图3-4)。
背鳞;躯干背面的鳞片,统称背鳞或体鳞。如背中央一行鳞片显著大于体侧背鳞,则称为脊鳞。背鳞排列略呈纵行(图3-5)。计数时一般取颈部、中段(吻端到肛孔之间的中点处)及肛前三个部位的数据表示。可写作21-19-17,表示背鳞在颈部21行、中段19行、肛前17行。
尾下鳞;一般为双行,左右交错排列,其数目以对数计算,但尾尖为单片。少数种类为单行,如脊蛇属(Achalinus)。眼镜王蛇则单行与双行变化不定。
4、爬行动物雌雄的识别
有些爬行类的两性个体在外形上容易区别。如红点锦蛇和蝮蛇的雌性个体较雄性为粗,尾较雄性短。雌性乌龟甲壳稍带黄色。纵棱显著,尾短而基部粗,躯干短厚,无臭味;雄性龟甲深黑色,尾长且尾基细,躯干部长而薄,有异臭。鳖的雌性尾短,不突出甲外,而雄性尾长,突出甲外。有的种类两性外形相似难以区别,必需仔细对比观察,如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雌性颈部最长的鬣鳞等于眼径长,背部鬣鳞至腰部不明显。而雄性颈部最长的鬣鳞为眼径长的1.4-1.6倍,背部鬣鳞至腰部仍明显。
蜥蜴中的雄性在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北草蜥在生殖季节雌雄体色有明显的差别;雄性背中央的四行纵鳞及外侧的一行纵行鳞片上密布着黑点,各构成一条黑褐色纵纹,且体侧呈草绿色。又如蓝尾石龙子,雄性腹侧及肛区漫散着紫红色小点,而雌性腹面为青白色。
大多数蜥蜴和蛇类的雌雄个体在外部体征上不易区别。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用手在肛门处挤压,可见到雄性成对或单个的交尾器。
(八)冬眠
冬眠习性的观察是爬行类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在野外工作中,观察爬行类冬眠习性时,应注意环境温度与冬眠、苏醒的关系;不同种类及同种不同年龄和性别进入冬眠的顺序;冬眠地点与冬眠洞穴小气候特征。
1、冬眠、苏醒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分别在爬行类开始冬眠、苏醒期前后,每隔一定日期(3-5天)在越冬地点进行观察,并安放自动记温度计,记录温度的变化。记录开始冬眠(进入冬眠场地,行动迟缓)、冬眠(对刺激无瓜或瓜不大)、苏醒(对刺激已有瓜或稍有爬德)、开始活动(爬出洞外活动)的日期和。温度例如,在安徽省芜湖地区,对红点锦蛇冬眠及苏醒时间与温度的四年观测记录表明,在10月下旬前后,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开始进入冬眠;翌年3月,当平均温度回升到12℃以上时苏醒。
在进行爬行类冬眠与苏醒日期观察时,对不同性别的成、幼体应分别记录。进一步了解观察对象的种群组成中,具有不同生态生理特点的成员,开始冬眠与苏醒时间的差别。
2、冬眠地点与冬眠状态特点等。
关于冬眠状态,需要观察:单独不是集群越冬;体态卷曲或伸直;睁眼或闭眼;并用半导体点温计测量冬眠动物的体温。
- 上一篇:爬行动物生态标本剥制方法
- 下一篇:爬行动物剥制标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