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作石膏母模前的准备
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因不同矿物质的渗透,加之年代久远,其坚硬程度也有所不同,为了复制方便,通常要进行硬化处理,即在有裂隙的地方或易断易脆的部位用稀胶加固,以免做模时损坏。
制模时,根据其形状需要计划分块。分块一般是在标本的高棱、高点的地方划分线。分块不当,就会损坏标本。为了使制作的母模易与标本分开,二者之间常涂分离剂,如凡士林油或黄油。不过在使用时要调以液体石蜡(夏天酌减)。标本上涂分离剂时,要注意涂得薄而均匀,以防止复制时纹理不清。
在调制做母模的石膏液时,应事先了解所用石膏的性质。因各地所产石膏的性能不尽相同,所以最好先用少量做试验,了解其凝固时间和软硬程度,这样操作时才不致于手忙脚乱,因为所有工作都在石膏液变稠之前完成。
二、制作母模
调制的比例是石膏和水各半(约计重量),把熟石膏粉徐徐加入盛水的容器内,调匀成石膏浆,并用手轻轻振荡容器,使气泡和杂质浮于表面,用小勺去掉浮在上面的泡沫。灌石膏液时要由一个部位缓缓倒入,不要太快,否则压住空气,会出现小气泡,翻制出的母模易有“砂眼”。当灌进的石膏浆完成后,可用勺背在浮面上轻轻挤压,使石膏液注入标本的细小缝隙里去。母模上如有少数砂眼,可用湿毛笔蘸石膏粉修补。
母模有三角、长方、圆、多边、梯形等各种不同规则的形状,而且每件标本的母模都由几块以至几十块模片组成。每块模片的接触面都要平整、光滑,便于拼码、捆紧。母模做好后,拆开取出化石标本,再把模拼好,捆绑结实,垫好放平,尤其是长形的模,不平整容易变形。制作比较复杂的模,既要考虑拆模的问题,还要编号,便于拆模时按先后次序。有些大型的模,可加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水泥,以增加石膏的强度,防止变形。另外,模型的细小部位,如某些动物的牙齿尖端部位,灌进石膏液时会因压住空气而灌不满。如在这种部位,模与模相挨面上,可由内向外用小刀划出一条线,灌石膏液时就可排除空气,避免灌不满的现象。
一般的母模,都需要有一个灌铸孔,为复制模型灌注石膏液用。选孔最好是在化石标本凸起或在化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如人类头骨,灌铸孔多在枕骨大孔上。
不同形状的标本制模方法有异,现分述如下:
1、凹陷模
有些化石标本存在凹陷部分,如眼窝,应在凹陷部位分块分片,一般要做2-3块小模,小模薄厚要掌握适当。为操作方便,常标注箭头,写出号码,指出揭模时所移动的方向和顺序。此类模在制作时可在该块模的石膏液凝结前加上一个粗细适当的铅丝环,以备将来取模时用提勾打取模。
2、圆形模
如鸟类或爬行动物的蛋,外形要做出棱角来,否则模子不好捆绑。
3、托模
制作托模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一窝恐龙蛋化石附在一块岩石上,只有一个表面,总的形体起伏很大,用一块模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分成小块做,小块模做完了还要在小块模上加一块大的托模,托住这些零碎的小块模。有时也可把最后一块扩大为托模。
4、制作造牙粉模型的模子
这种模子,一般多用于小型标本。做出的底模边要宽一些。做模前先找标本的一个大的平面做底面,然后用石膏制作底面模,做完后反过来,在底模和标本上再依次做其余部分的小块模。每个小块模的上面另加一个小油泥柱子,当做最后一块盖模时,油泥柱子的上端要露在盖模的外面,这样,拆模时取下油泥柱,在盖模上就形成为小孔,复制好模型最后揭膜时,用手托住底模,然后用细的木棍顺盖模上的小孔往下顶,小模连同底模与盖模就容易脱开了。
在底模和小块模上做最后的盖模时,因小块模很小很轻,有时会被盖模的石膏液吸起来,为防止这种情况,可在灌盖模的石膏液之前,在小块模下面涂一薄层凡士林油使其贴牢在底模和标本上,小块模就不会出现被吸起来的情况了。此种模完全做好拆开后,在底模的标本印迹的周围,还要挖一圈小槽,作为以后制作造牙粉模型时挤出废料的贮存处。这种模在做好拆开之前,还要把模的外表修锉平整,便于以后制作模型拼模合缝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