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矶海绵
属寻常海绵纲,体质柔软,群体如丛山状,颜色有黄色、橙赤色。多繁殖在海滨潮线的岩礁上;退潮时,在岩石低凹积水处易于找到。采集时用刀片或竹片从基部轻轻刮下,刮时勿伤及群体,以保持其完整,然后将标本置于盛有新鲜海水的广口瓶内,静置片刻,将固定液直接加入广口瓶内。如只作观察外形的标本,可向瓶内加福尔马林,至其浓度达到5%为止;如作为观察骨针的标本,则向瓶内加酒精,至酒精浓度达80%为止。标本经杀死后带回,再换同样浓度的液体,即可长期保存。矶海绵的体壁易于破碎,因此在同一容器内不能放置过多,以免标本损坏。
(二)海葵
岩岸常见的海葵在岩石缝内或岩石上固着生活,它们触手伸长时很象一朵菊花或葵花。在满潮时触手完全伸出,借以捉食物;退潮后触手和身体完全收缩成为球形。生活于岩石缝内的个体很不易采,一般要用铁锤和铁凿将其下端固着部分的岩石一起采下,打岩石时可距海葵固着部约2-3厘米远,切勿伤及海葵,应尽可能使其少受震动。将采到的海葵置于盛海水的容器内,容器内标本不宜重叠。携带时注意保持平稳并经常更换海水。
(三)钩手水母
退潮后,在岩石间海草较多的水洼中,注意观察水面,常可见有钩手水母。或用大竹镊子轻轻扰动水草,再仔细观察,如有钩手水母,即可见其游向水面。采集时,可用一塑料碗捞取,放入玻璃瓶中。
(四)石鳖
足部发达,用足紧紧附着于岩石上或石块上生活,它们在岩石上的固着力很强,因此,采集时须乘其不备,迅速从其一侧推动,便可使石鳖与岩石脱离。若采集前触及动物,其附着力加强,便不易采下。将采得的标本放入盛有海水的容器内带回实验室。
(六)牡蛎(又称蛎黄)
这种动物终生以贝壳固着在岩石或其它物体上,在固着后永久不能移动。采集时,选择在岩石固着不太坚硬的个体,用凿子打下即可。否则很难采到两个贝壳都完整的标本。
⑹ 蟹类
退潮后大都隐藏在石块下或石缝内,在岩岸可见的蟹类中,不少种类爬行很快,有些爬行较慢,采集时需多翻动石块,遇爬行快的,迅速用大镊子夹取;行动慢者,只要找到就不会跑掉,用镊子夹取后放入盛海水的容器内带回。
寄居蟹各类较多,俗名白住房。它们都是寄居在螺类的空壳中生活,腹部的甲壳仅留痕迹,存在于各体节的背面上。全体为柔软的肉质,体与螺壳的腔一样,呈螺旋状而居于其中;当躯体生长时,则舍旧壳而另找新壳。很容易采到。
(七)黄海葵
体呈黄棕色或淡黄色,埋在泥沙内生活,基盘固着在沙中的碎壳上或其它物体上,退潮后,仅口盘及触手露在泥沙表面,呈葵花状,颜色与泥沙极为相似。因此,必须仔细观察方可见,用手触之,从其口中向上滋出一股水,随着海葵向下收缩,地面陷一圆洞。采集时,用铁锹挖之可得,但为了观察它在泥沙中伸展的状态和自然长度,最好左手指伸开呈半圆形从海葵口盘外侧伸向泥沙中,轻握海葵口盘的下部,再用右手中的铁铲将海葵体一侧的泥沙除去,即可见其埋栖于泥沙中的自然状态。然后将海葵放在盛新鲜海水的桶内带回实验室。
(八)蚯蚓
1、利用雨后时机采集
当夏季大雨后,蚯蚓多爬出地面,此时去农田附近寻找,很容易找到,尤其在一些石块和烂草`落叶堆下,常有大量蚯蚓积聚,往往一次就能采集到几十条。
2、利用农田翻土时机采集
农田中的蚯蚓,大多生活在耕作层中,一旦农田翻土,常被翻出土外。此时正是采集蚯蚓的好时机。尤其是韭菜畦、油菜地和水稻田中,由于土壤十分肥沃,蚯蚓数量多,采集更容易。
3、根据蚓粪采集
蚯蚓洞穴上方的土面,常堆集着许多蚓粪,这是地下有蚯蚓生活的标志。如果在蚓粪旁用三齿耙挖取,往往能采到蚯蚓。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采集蚯蚓,都应采集体型大、性成熟和没有伤残的个体。蚯蚓性成熟的标志是身体前端部分具有一个深色戒指形的环带(生殖带),采集性成熟的个体作种蚓,能够很快进入繁殖期。
对采集来的蚯蚓,要放到装有潮湿土壤的容器中,不能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久,更不能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因皮肤表面干燥而窒息死亡。
4、蚯蚓的繁殖
在自然界,蚯蚓的繁殖多在8~10月份。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如果土壤温度、湿度适宜,饵料充足,可以常年繁殖。蚯蚓经过交配后,一般7~8天便开始排卵。每排1~3枚卵,便分泌粘液将几枚卵裹在一起,形成一个蚓茧,1条蚯蚓可以产生许多个蚓茧。蚓茧多为椭圆形,一般只有半粒绿豆大,壁由粘膜硬化而成,又薄又软。蚓茧埋藏在土中,在温度适宜时,孵化成幼蚓。
蚓茧常和蚓粪混在一起,分散在培养器中各个角落,如果任其在原地孵化,不仅孵化率低,而且孵出的幼蚓与成蚓混合生长,不利于饲养管理。因此,应将蚓茧收集起来,单独进行孵化。收集蚓茧时,先在离蚓粪和旧饵料较远处,投入新饵。二三以后,大部分蚯蚓都会被引到新饵处觅食。这时,可将旧饵处的土层挖开,将土中蚓茧和蚓粪收集取出。
收集到的粪、茧混合物,应堆放在陶土盆中,混以潮湿土壤,盆上盖上湿稻草,遮光保湿,静待蚓茧孵化。一般在20℃时,经过20天左右,就可以孵化成幼蚓。等到幼蚓大批孵化后,再用优质饵料诱集在一起,放进新的培养容器中进行饲养。
(九)日本镜蛤
栖息在泥沙滩内,在低潮线一带低凹积水处分布较多,根据我们的观察,其穴孔特征是:在沙土表面露出两个大小不等、相距很近的穴孔。穴孔直径很小,一般不超0.4厘米,两孔中心距离一般不超过1厘米。穴孔直径的大小和两孔中心间的距离通常随个体的大小而异。日本镜蛤栖息的深度,多为7-17厘米,一般不超过20厘米深。伸出出、入水管进行呼吸和滤食。采集时,用铁锹(或用手)挖掘穴孔部分的泥沙即可采得。然后将标本放入盛海水的桶内带回。
(十)海棒槌
穴居于沙中,在低潮线一带分布较多,其洞穴的外观很易辨认,在平坦的沙滩上,可见有小沙丘(高约3-4厘米,直径约15厘米左右),其上有一小孔。距小沙丘20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小穴,小穴深度约5厘米左右。海棒槌即穴居于此下面深20-30厘米的地方。采集时,在小沙丘与小穴之间连一直线,在直线的侧面(一侧或两侧)用铁锹迅速挖之即可采得。注意挖时勿伤及标本。
(十一)海月水母
在海水中营漂浮生活,在七、八月间常成群漂浮在海面,遇风浪时即沉在深水处。采集时可乘船捕捉,由于海月水母体多胶质,极易破碎,尤以伞边缘为甚,因此最好用塑料盆将动物和海水一同舀起,选直径 厘米、四个马蹄形生殖腺明显完整的个体,放在盛有新鲜海水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标本不宜过挤,以免破损。采集后如距离处理时间较长,必须经常更换新鲜海水,否则水母会闷死而解体。
- 上一篇:制作标本时的注意事项
- 下一篇:常用防腐固定剂配方